NG体育

“六女上坝”发起者陈彦娴:塞罕坝让我的人生更多彩|NG体育

本文摘要:从一棵树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坝每棵树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

从一棵树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坝每棵树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这项举世震撼的伟大事业是塞罕坝老中青三代人不忘初心、忠于使命的创业史;是三代塞罕坝人用艰苦卓绝、永不言弃精神绘就的奋斗史;是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铸就的可歌可泣的华章。

这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今天我们将目光瞄准了三代塞罕坝人,记录塞罕坝的绿色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的传承,让塞罕坝精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新的传奇。说起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今年73岁的陈彦娴。8月5日,作为第一代务林人代表,陈彦娴参加了塞罕坝展览馆重新布展后的开馆仪式。

参观展览馆时,在用照片、书信和文字讲述当年六女上坝故事的展示墙前,老人驻足许久,陷入深思。作为六女上坝的发起者,53年后的今天,陈彦娴仍对往事记忆犹新,恍若昨日。1964年7月,正在承德二中读高三的陈彦娴,虽面临高考的压力,但学榜样的浓厚氛围,让20岁的她内心中那股渴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热血的激情难以抑制。

当时,我们都在学习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典型邢燕子和侯隽。陈彦娴说,同宿舍的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几个好姐妹也萌发了响应党的号召下乡锻炼的念头。每天晚上都要讨论好长时间,什么地方艰苦?什么地方需要人?很快,我们了解到,在围场坝上地区,国家正在建设塞罕坝林场,可以去试一试。

几个涉世未深的姑娘,林场要不要?姑娘们又犯起了难。我一打听,住我家对门的刘文仕上坝当了林场书记。

陈彦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姐妹们,大家兴奋地蹦上了天。一刻没有耽误,直接给刘文仕写了一封自荐信。

很快就有了回信,广阔天地,正缺人,只要不怕吃苦,随时欢迎。放弃了高考,平息了家人的情绪。1964年8月21日,6名扎着马尾辫,衣着整洁的姑娘,乘着敞篷大卡车,一路高歌向着塞罕坝,向着自己的理想驶去。

棚里选苗,手脚都冻麻了由于交通不便,大卡车一路颠簸向北,耗时两天时间,才到达目的地。越走人越少,越走越荒凉。

路边的孩子看见我们几个城里姑娘,都追着喊来马戏团了,来马戏团了。1964年8月23日晚,林场的领导亲自陪着她们吃了第一顿饭。吃的是烙饼,原料是坝上产的又黑又粘的莜面,虽然已是林场最好的饭了,但我们还是感觉难以下咽。陈彦娴说,在自己的想象中,到林场后,她会开着拖拉机在广阔的田野里驰骋。

而让她没想到的是,到苗圃后第一件工作就是挑大粪。必须克服刺鼻的臭味,跟上大家的节奏,流水作业,转着圈儿地倒。一天下来,都累得腰酸背痛。

陈彦娴说,有人跟新来的姑娘们开玩笑,如果坚持不下来,别硬挺着,现在回城里继续读书还来得及。但是,倔姑娘们很是不服气,别人能干,她们也能干。几天下来,大家改变了对姑娘们的看法。

由于塞罕坝的无霜期仅有60多天,上坝不久,坝上便进入了冬季。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外面已经下起了雪,在阴冷的棚里选苗,一坐就是一天,手脚都冻麻了。冬天上山,没过膝盖的大雪,凛冽的白毛风,姑娘们的脸、耳朵都冻出了疮,裤子结了层冰,走起路来嘎巴嘎巴地响。1964年春节放假,姑娘们第一次回家探亲。

当脚蹬毡疙瘩,身穿大棉袄,头戴大皮帽子的姑娘们一走上城市街头,便立刻成了大家围观的外星人。我见证了马蹄坑大会战,林场打破了种多少树死多少树的魔咒。

大面积造林由此开始。看着自己亲手栽下的树苗,慢慢长成了一片林子,那种幸福感和自豪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体会得到。

陈彦娴说,1976年,家人在市里给她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但舍不得林子,舍不得战友们的她,还是选择了留下来。有艰辛有泪水,更多的是自豪感如今,说起当年那段时光,老人铿锵有力的语句中饱含艰辛,不缺泪水,但更多的是自豪感。苦虽苦,累虽累,但看着这成片成片茁壮成长的林子,苦和累好像云烟般一闪而过,淡了许多。

陈彦娴说,现在六女上坝的主人公里,有的去了外地居住,有的已经去世。每当站到林子旁,我觉得我们从未分开过,因为我们的根扎在了塞罕坝,塞罕坝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彩。(记者陈宝云)。


本文关键词:NG体育,南宫体育,南宫官方网站

本文来源:NG体育-www.lovely-h.com

上一篇:南宫体育-塞罕坝的意义 下一篇:NG体育-国有林场改革激发新活力在河南“塞罕坝”大干一场

Copyright © 2003-2024 www.lovely-h.com. NG体育科技 版权所有   ICP备22346352号-6